2025年3月24日,我做了一個決定:從今以後,不再因為別人的行為而生氣、不耐煩、煩躁或難過。
直到今日,125 日裡,我生氣了一次。其他的 124 日,總算放下了生氣和煩燥。
我想與你分享我這段經歷,以及幾點實用技巧。
There is nothing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- Shakesphere
好事壞事皆為一己之念 — 莎士比亞
為什麼現在做這個決定?
一直以來,我都明白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言行,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。事理是明的,只是做不到。直到今年初,我仍然會為一些小事而生氣,變得煩燥,與家人吵架。
那為什麼我決定不在生氣?
近十年來,常常打坐練習靜觀,養成一個每日停下來靜觀的小習慣,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,也可以在繁忙的生活裡找到片刻全屬於自己的寧靜和自由。久而久之,專注力和察覺力也有所增長。
今年初,有一次我和家人討論,家人的話令我有些激動,我直白地指出問題所在,令家人覺得我語氣差,令他生氣。老婆事後對我說,她說為我不忿, 我很有心去幫助家人解決問題,但卻因為我的語氣而激怒他人。如果我能夠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說話不是更好嗎?
同一番的說話,老婆隔了幾星期對我講了兩次。第一次,我聽到,明白和理解她的話,但沒有做任何事和作任何改變。
第二次,聽到同一番的說話,當頭棒喝帶來了一個啟示。如果我想別人接受我的說話和意見,生氣和激動完全幫不了我,反而會有反效果。如果我想幫助別人處理情緒,首先我要處理自己的情緒。如果我想活得自由,不受別人影響,我要掌握我的情緒和反應。
因此,那一天,我決定從此不在生氣。
選擇和自由
這是我其中一段最喜歡的一段話:
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. In that space lie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.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freedom.
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。在這個空間裡,我們有能力選擇我們的反應。我們的回應在於我們的成長和自由。
—Viktor Frankl
如二戰的集中營,人可以在地獄的環境選擇放棄,也可以選擇求生。選擇放棄的人絕大部份都死掉,只有少數那些堅持不放棄求生意欲的人,才能堅持生存下來。Viktor Frankl 是其中的一個生存者,他的故事和書深深觸動了我。
我開始學習:真正的自由,來自於情緒的自主與選擇。
每一次情緒的湧現,都是一次讓自己成長、獲得自由的機會。
試咀嚼一下這 13 個字的每一個詞語: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。
當別人說了一些話,做了一些事而令你生氣,你可能會立即指駡和怪責對方。
我地會話,因為你咁樣做,令到我生氣,我控制不了自己。
其實,係別人的行為和你的反應之間,有一個空間。我地控制不了自己,是因為我們容許自己去作出反射性般(但絕大部份情況並非反射動作)的反應,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利用那個空間,是因為我們沒有作出選擇。
其實,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回應,而非被動式的反應。
不生氣不代表…
The mind is everything. What you think, you become.
心即一切。你心想什麼,你就會成為什麼。
不生氣不代表做一個軟弱無立場的人。
不生氣不代表你沒有自己的想法、原則或底線。相反地,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我控制。當我們選擇不被怒氣所控制時,我們能夠更清晰地思考,更理性地分析問題,並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回應。這並不是逃避問題,而是以一種更有效、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對它。
家裡有個兩歲的孩子,每天都要教導兒子禮貌禮儀和合適的行為。現在,魚仔不守規距,大哭大叫時,我不會動怒。我會清楚向兒子表達他的那些行為不恰當,令我不高興,然後明確和執行界線。有時我也會刻意展示一個生氣和不高興的面孔,用肢體告訴他我的情緒。
不生氣不代表你允許他人任意侵犯你的權利或尊嚴。不生氣不代表你對不公不義的事情視而不見,或者默許錯誤行為。恰恰相反,它賦予你力量去選擇最佳的應對方式,無論是透過冷靜的溝通、堅定的拒絕,還是尋求恰當的解決方案。一個不輕易動怒的人,往往能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訴求,因為他們的聲音不會被情緒的喧囂所掩蓋。
不生氣不代表你沒有感受。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,會經歷各種情緒,包括憤怒。但關鍵在於,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情緒。不生氣並不意味著壓抑或否定憤怒,而是學會識別它、理解它,並將其轉化為積極的行動能量。這種內在的平靜並非麻木不仁,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覺察,讓你能夠在情緒的風暴中保持錨定,不隨波逐流。
有一次我抱住兒子搭的士,兒子在我身前雀躍地動來動去,突然間一個頭搥撞向我的鼻子。我的鼻子不久前早了手術,還未痊瘉,撞得我很痛,擔心撞歪了鼻子。我第一個的自然反應是生氣,但我捉住了自己,立即提醒自己魚仔是無意的,只好表示無奈和傷痛。最終,我過了幾小時心情才好轉過來,因為真的很痛。
不生氣不代表你不需要處理衝突。衝突是人際關係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。不生氣的目的不是為了避免所有衝突,而是為了在衝突發生時,能夠以一種更有效、更少破壞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。當你能夠保持冷靜,你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核心,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,並更有可能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。這是一種力量,而非弱點,因為它讓你能夠在挑戰中保持清醒,引導局面走向更好的結局。
所以,不生氣是一種選擇,一種修養,也是一種力量。它讓你能夠在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晰的判斷,成為一個更有韌性、更有智慧、更有影響力的人。
實用技巧:如何掌控情緒、改變反應?
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,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, a hell of heaven - Milton
人心自為其境,而在此境中,地獄可變天堂,天堂可成地獄。
以下是幾個實用技項去鍛鍊你的情緒反應,擴大你選擇的空間。
1. 覺察情緒,給自己一個空間
當你開始感到生氣、煩躁時,先不要立刻反應。深呼吸三次,對自己說:「我現在感覺到XX情緒,這很正常。」這個覺察,是你與情緒的距離,也是你做選擇的空間。
2. 問自己三個問題
- 這件事真的值得我生氣嗎?
- 我的反應會帶來什麼結果?
- 有沒有更成熟、更有智慧的方式處理?
3. 練習換位思考
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:「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麼想?」這不代表你要接受對方的錯誤,而是讓自己多一份理解,少一分怒氣。
4. 給自己時間和空間
如果當下控制不了情緒,允許自己暫時離開現場,給自己冷靜的時間。情緒一過,世界會變得不一樣。
5. 用幽默化解尷尬
學會自嘲或用幽默的方式看待困難,有時候會發現問題沒那麼嚴重。這也是一種智慧。
6. 持續練習,允許自己失敗
沒有人一次就能做到完美。每一次失控、每一次反省,都是成長的養分。記得:「跌倒了沒關係,重要的是再爬起來。」
總結
你是不是也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、一個舉動而影響心情?你是否渴望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,擁有真正的選擇權?
記住——
「人心自為其境,而在此境中,地獄可變天堂,天堂可成地獄。」
讓我們一起練習,用智慧和愛,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堂。
Pan
PS. 如有你有任何問題或故事,歡迎你與我分享。
Follow @jovebypan 了解我地既最新動向和秘訣。